浙商证券:央行国债买卖或推动收益率曲线向牛陡方向继续演绎 ...
核心观点伴随MLF作为政策工具的作用逐渐淡化,我们认为央行或通过国债买卖工具更多承担流动性投放职能。往后看,央行国债买卖或对短期国债带来更多买入支撑,或推动国债收益率曲线向牛陡方向继续演绎。
正文
一、周度债市观察
过去一周,债券市场整体延续强势走势。国内各项经济数据先后落地,物价层面,CPI回暖但更多体现食品项等季节性扰动,PPI同比再度走低;外贸层面,抢出口驱动下出口呈现一定韧性,进口增速回落;金融层面,社融、人民币贷款总量稳定但结构仍待改善;经济层面,消费仍待复苏,投资保持稳定,工增有所回落。全周10年国债活跃券240011由2.13%快速下行至2.04%。对于上周行情,我们有如下看法:
1.1 从MLF到国债买卖
央行于2014年9月创设中期借贷便利(MLF),并逐步形成以MLF为重要渠道的中期基础货币投放方式,1年MLF利率也逐步成为中长期市场利率的锚点。2024年以来,我们提出债券市场逐步进入新时代,典型表现之一即MLF利率作为10年国债收益率锚点的作用日渐淡化(详见《牛市回调的四个新特征——债市“新时代”系列思考之四》)。
此前MLF主要体现两方面政策职能,一是以1年MLF利率作为中长期市场利率的锚点,对国债利率等市场利率起牵引作用;二是央行可通过MLF的方式向商业银行、政策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。往后看,前者利率锚点的作用或将逐步被7天逆回购利率替代,关注重点或集中于MLF淡化后,其承担的基础货币投放职能如何替代。
截至2024年8月末,MLF期末余额71690亿,9-12月陆续将有4.28万亿MLF到期。结合近期央行操作和淡化MLF的政策倾向来看,缩量续作或为大概率事件。在货币政策宽松的主基调下,流动性收紧的可能性较低,央行需要寻找除降准和MLF以外新的中长期基础货币投放渠道,我们认为国债买卖或将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上述角色。
1.2 解析国债买卖与流动性投放
8月30日,央行货币政策司发布国债买卖业务2024年第1号公告,央行在2024年8月开展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,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买入短期限国债并卖出长期限国债,全月净买入债券面值为1000亿元。关于通过国债买卖进行流动性投放,与传统MLF渠道相比,我们认为以下要点值得关注。
第一,国债买卖流动性投放期限更长。MLF采取质押方式进行,操作开始时商业银行将合格质押品质押给央行以获得基础货币,质押到期后,两者之间再进行反向操作,商业银行用基础货币换回质押债券。鉴于MLF操作期限最长以1年为主,此举可视为央行向商业银行实施期限为1年的基础货币投放。国债买卖则是交易行为,央行从一级交易商处直接购买短期国债,伴随国债所有权让渡,一级交易商所能获得的基础货币可视为长期或无固定期限,不会像MLF那般到期后面临续作压力。
第二,国债买卖对国债收益率的影响更大。MLF操作并非现券交易,不会因为买卖力量的边际变化而对国债收益率产生影响。国债买卖则是明确的交易行为,央行通过国债买卖会直接影响不同品种国债的供需,进而对国债收益率产生直接影响。
第三,站在商业银行角度来看,通过国债买卖获得流动性的成本低于MLF。截至9月13日,最新一期MLF操作利率为2.3%,即商业银行以质押方式从央行获得流动性的成本为2.3%。当前1-3年国债收益率落在1.3%-1.5%区间内,该收益率可理解为商业银行的机会成本,即其为了从央行处获得流动性,将短期国债卖给央行,放弃了未来可能获得的持有收益。年初以来,伴随国债收益率持续走低,1-3年短期国债收益率已显著低于1年MLF利率,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通过国债买卖获得流动性支持的成本更低。
第四,国债买卖或可帮助央行更好地进行收益率曲线结构管理。央行通过国债买卖进行流动性投放是净额概念,短端买入与长端卖出轧差后的净额方才是基础货币的净投放量。对于不同国债品种,受央行交易方向差异或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,典型表现为短期国债需求和长期国债供给的同步增加,映射至收益率曲线即为短端下、长端上的陡峭化特征,与央行收益率曲线结构预期管理的目标一致。
第五,资金利率与市场利率的传导方式或发生变化。此前,央行通过MLF向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,MLF利率及操作规模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可拆借资金的盈余,进而通过DR等资金利率影响非银机构负债,并对非银机构金融市场投资行为产生影响,表现为MLF利率→资金利率→国债收益率等市场利率的层层传导。
若央行通过国债买卖的方式进行流动性投放,在净投放背景下,短期国债买入规模大于长期国债卖出规模,而长期国债的市场容量明显高于短期国债,这就导致短端国债收益率更易受到国债买卖行为的直接影响。梳理来看,央行国债买卖直接影响短端国债收益率,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在短期国债投资和资金拆借之间资产运用的取舍,通过资金利率最终影响非银机构投资行为和长期国债收益率,表现为短期国债收益率→资金利率→长期国债收益率的传导机制。
1.3 国债买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推演
央行国债买卖行为通过影响不同品种国债供需,进而对国债收益率产生直接影响。我们前面已经提到,央行开展国债买卖或可部分替代MLF进行流动性投放,那么我们便可沿着流动性投放的思路进行情景分析,以对国债买卖可能对国债收益率的影响进行估测。
在进行情景分析前,我们需要明确两项重要假设:
第一,MLF到期续作规模将会如何?9-12月,MLF到期规模4.28万亿,3-8月,MLF政策职能逐步淡化过程中,累计到期量15170亿,投放量13940亿,净回笼率约8.11%。MLF政策地位淡化于6月方才提出,且期间受阶段性流动性紧张及出于延后MLF操作时间的考虑,央行7月分别于15日及25日进行过两次MLF操作,使得7月MLF投放量相对偏高。往后看,我们假定后续MLF净回笼率分别为10%、20%、30%进行三个情景讨论。
第二,其他流动性投放工具如何使用?除MLF外,央行也可以通过降准、逆回购等手段进行流动性投放。聚焦中长期流动性维度,则需要关注可能的降准对MLF投放的替代作用。我们假定后续央行不降准、降准25BP、降准50BP三种情景,即通过降准释放0、5000亿、10000亿流动性进行讨论。
我们假定后续流动性保持稳定,根据MLF净回笼量=降准释放流动性+国债买卖释放流动性的替代方式进行推演,可以看到,在假定20%回笼率和一次25BP降准的中性预期情景下,央行需要进行3560亿国债净买卖以维持中长期流动性水平不变。
从活跃券种日均成交金额角度来看,短端以1-3年国债为样本,2024年以来截至9月13日,短期国债日均成交金额约290亿;长端以10年国债为样本,期间长期国债日均成交金额约1710亿元。基于前述情景分析的假设条件,9-12月期间共有83个工作日,则3560亿的短期国债净买入即对应日均约43亿增量买入力量,约占此前日均成交金额的15%。
综上,基于央行逐步通过买卖国债替代MLF进行流动性投放的预期假设,或将带来相对可观的短期国债增量买入力量,或推动国债收益率曲线向牛陡方向继续演绎。
二、债市周度复盘
周一(9月9日),8月CPI和PPI数据公布不及市场预期,权益市场表现偏弱,“股债跷跷板效应”凸显。上午,资金面偏紧。8月CPI和PPI数据公布不及市场预期,带动现券收益率震荡下行。午后,资金面先偏紧后边际转松,权益市场进一步走弱,临近尾盘在社融预期抢跑下现券收益率再次走低。
周二(9月10日),进出口数据低于预期,大额逆回购净投放带动10年国债活跃券收益率走低。上午,资金面偏紧,随后央行大额净投放资金面边际转松,进出口数据略低于预期。午后,资金面转松。权益市场尾盘触底反弹,带动现券收益率上行,随后短端利率大幅下行,期限利差走阔带动长端做多情绪。
周三(9月11日),央行大额逆回购投放,权益市场低开,10年国债活跃券收益率震荡下行。上午,资金面先紧后松。央行连续多日大额逆回购净投放,资金面边际转松叠加权益市场低开,现券收益率震荡下行。午后,资金面维持均衡偏松,大行卖债对市场造成小幅扰动,现券收益率略微走高后随即回落。
周四(9月12日),存量贷款利率调降预期再度升温,资金面边际收紧,10年国债活跃券收益率震荡下行。上午,资金面较为均衡,央行延续大额逆回购净投放叠加权益市场走弱,现券收益率震荡下行。午后,资金面均衡偏紧,权益市场先走强压制债市情绪,临近尾盘存量贷款利率调降预期再度升温,现券收益率快速下行。
周五(9月13日),央行持续净投放呵护流动性,稳增长政策未超预期,10年国债活跃券收益率震荡走低。上午,央行今日延续大额逆回购净投放,现券收益率开盘后有所下行,随后权益市场开盘走强带动现券收益率小幅回调。午后,资金面先紧后松,稳增长政策未超预期,权益市场走弱,现券收益率震荡下行。
周六(9月14日),央行持续投放流动性,金融、经济数据催化下10年国债活跃券收益率快速下行。上午,资金面偏松,央行在无逆回购到期的情况下仍延续大额投放,叠加金融数据、经济数据整体震荡,现券收益率震荡下行。午后,资金面维持偏松。节假日因素交易量大幅缩减,现券收益率横盘微幅震荡。
三、债市资产表现
四、实体高频跟踪
五、风险提示
宏观经济政策或发生超预期的边际变化,可能导致资产定价逻辑发生改变,造成债券市场出现调整;
机构行为具有一定不可预测性,当机构行为大幅趋同并形成负反馈时,可能导致债券市场出现调整。
(文章来源:浙商证券)
页:
[1]